首页 > 图书中心 > 学术著作 > 学术 > 经济学

网上购物的感知风险研究——基于上海大学生的实证分析-井淼 王方华

丛书名:
著(译)者:井淼 王方华
资源下载:无资源下载
责任编辑:李成军
字       数:176千字
开       本:32 开
印       张:6
出版版次:1-1
出版年份:2006-04-01
书       号:7-81098-608-2/F.559
纸书定价:19.00元   教师会员可用500积分申请样书

网上购物这种足不出户、随时随地的购物方式有很多好处,但研究发现许多消费者在互联网上更多的是搜寻信息,而不是网上购买。一些学者将消费者不愿在网上购物归因为一些明显的障碍,如信用卡问题、隐私问题等。但是,这些障碍在消费者行为学框架下探讨的不多,这些障碍的性质以及它们对消费者网上购买行为的潜在影响还不清楚。

  • 网上购物这种足不出户、随时随地的购物方式有很多好处,但研究发现许多消费者在互联网上更多的是搜寻信息,而不是网上购买。一些学者将消费者不愿在网上购物归因为一些明显的障碍,如信用卡问题、隐私问题等。但是,这些障碍在消费者行为学框架下探讨的不多,这些障碍的性质以及它们对消费者网上购买行为的潜在影响还不清楚。
        “感知风险”,或者说消费者“主观确定的对损失的预期”,可以为确定和解释网上购物的障碍提供一个有用的分析框架。自1960年哈佛大学学者Bauer首次将“感知风险”的概念从心理学引入消费者行为学开始,感知风险在西方已经用来解释传统的购物行为、在家购物行为(如电话购物或邮购)和与各种媒体相关的购物风险。Mitchell(1999)认为消费者在做出购买决策时倾向于减少其感知风险而不是最大化其感知价值,感知风险对消费者行为的解释更强、更有力。著名的营销学专家Kotler(1997)曾经指出:消费者改变、推迟或取消购买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感知风险的影响。
        感知是消费者心理活动的基础,消费者心理是研究消费者行为的前提。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直接测量指标是购买意愿。感知风险是消费者购买意愿的重要决定因素。因此,对消费者网上购买行为感知风险的研究有利于深刻把握消费者行为的本质,全面理解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决定因素,准确探查消费者的网上购买行为。感知风险的研究将进一步深化和丰富消费者行为理论。在实践中,对消费者网上购买行为感知风险的研究有利于企业真正做到以消费者为中心,有利于企业提高营销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利于网站吸引更多人在网上购物。
        大学生是一个思维活跃、知识结构完整、具有创新意识、勇于冒险的消费群体。研究他们对于网上购物的感知风险,相关结论对于其他消费群体的研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上海的大学生有更广阔的视野和对新鲜事物更强的接受能力。因此以上海的大学生为实证对象研究网上购物的感知风险问题,研究结论将具有一定的前沿性。
  • 前  言1
    第一章  绪  论1
      1.1  研究背景1
      1.2  研究意义3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视角8

      1.4  结构安排11
      1.5  本章小结12
    第二章  文献综述13
      2.1  消费者行为理论13
      2.2  网上消费者行为理论23
      2.3  感知风险理论29
      2.4  本章小结44
    第三章  感知风险的产生45
      3.1  客观风险的产生45
      3.2  感知风险的产生50
      3.3  本章小结53
    第四章  感知风险的维度55
      4.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55
      4.2  研究方法57
      4.3  研究结果69
      4.4  讨论87
      4.5  本章小结88
    第五章  感知风险的影响因素——网站因素90
      5.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90
      5.2  网站影响因素量表93
      5.3  研究结果95
      5.4  讨论105
      5.5  本章小结108
    第六章  感知风险的影响因素——产品、消费者因素109
      6.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109
      6.2  产品、消费者影响因素量表116
      6.3  研究结果117
      6.4  讨论126
      6.5  本章小结130
    第七章  感知风险与网上购买意愿131
      7.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131
      7.2  购买意愿量表132
      7.3  研究结果133
      7.4  讨论142
      7.5  本章小结146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147
      8.1  研究总结147
      8.2  相关建议154
      8.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158
    参考文献160
    附录175
    后记182

版权所有(C)2023 开云网页版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43664号-2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68号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盗版举报 | 人才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