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书中心 > 学术著作 > 学术 > 经济学
2006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长江经济带区域统筹发展及“黄金水道”建设-孙海鸣 赵晓雷
丛书名:
著(译)者:孙海鸣 赵晓雷
资源下载:无资源下载
责任编辑:宋澄宇
字 数:979千字
开 本:16 开
印 张:58
出版版次:1-1
出版年份:2006-06-01
书 号:7-81098-644-9/F.591
纸书定价:85.00元 教师会员可用500积分申请样书
长江流域包括上海、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七省二市,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54%,GDP占全国的40.3%左右(2005年),是中国最大的流域经济带及东南沿海之外经济增长潜力最大的区域。长江干流全长6 300公里,通江达海、贯穿中国东、中、西部,全流域具有优越的地理、区位、资源、经济、文化等优势。2004年初,中
-
- 长江流域包括上海、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七省二市,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54%,GDP占全国的40.3%左右(2005年),是中国最大的流域经济带及东南沿海之外经济增长潜力最大的区域。长江干流全长6 300公里,通江达海、贯穿中国东、中、西部,全流域具有优越的地理、区位、资源、经济、文化等优势。2004年初,中央领导提出了高度重视水运,充分利用长江“黄金水道”的重要决策。此后,以打造长江“黄金水道”水运通道为主要环节、以长江流域区域统筹发展为核心内容的区域战略研究及规划逐渐成为热点,并已进入政府决策层面。在这样一种政策背景下,上海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将2006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的主题定为“长江经济带区域统筹发展及‘黄金水道’建设”,并从“长江经济带区域统筹发展的国家战略意义”、“长江经济带区域规划统筹及产业发展战略”、“长江流域‘黄金水道’建设规划”等三个层面展开研究,旨在为长江流域区域经济发展及“黄金水道”建设规划提供决策咨询。
- 长江流域包括上海、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七省二市,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54%,GDP占全国的40.3%左右(2005年),是中国最大的流域经济带及东南沿海之外经济增长潜力最大的区域。长江干流全长6 300公里,通江达海、贯穿中国东、中、西部,全流域具有优越的地理、区位、资源、经济、文化等优势。2004年初,中央领导提出了高度重视水运,充分利用长江“黄金水道”的重要决策。此后,以打造长江“黄金水道”水运通道为主要环节、以长江流域区域统筹发展为核心内容的区域战略研究及规划逐渐成为热点,并已进入政府决策层面。在这样一种政策背景下,上海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将2006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的主题定为“长江经济带区域统筹发展及‘黄金水道’建设”,并从“长江经济带区域统筹发展的国家战略意义”、“长江经济带区域规划统筹及产业发展战略”、“长江流域‘黄金水道’建设规划”等三个层面展开研究,旨在为长江流域区域经济发展及“黄金水道”建设规划提供决策咨询。
-
-
前 言 (1)
第一编 长江经济带区域统筹发展的国家战略意义
1 “统筹区域发展”国家战略对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
发展的意义 (3)
11科学发展观与“统筹区域发展”国家战略(3)
111科学发展观的区域统筹思想(3)
112“统筹区域发展”国家战略的形成(7)
113区域统筹规划与区域的协调发展(10)
12“统筹区域发展”国家战略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的含义(13)
121长江经济带统筹发展的内在基础(13)
122长江经济带统筹发展的组织依托(34)
123长江经济带的区域规划(39)
13“统筹区域发展”国家战略与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42)
13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含义(42)
132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的协调与统筹(44)
133长江经济带经济合作关系的协调与统筹(47)
134长江经济带经济差距的协调与统筹(49)
135西部大开发与长江经济带的协调发展(52)
136中部崛起与长江经济带的协调发展(55)
137东部率先发展与长江经济带的协调发展(58)
2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的战略规划 (62)
21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及意义(62)
211沿江中心城市经济现状分析(62)
212沿江中心城市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72)
213中心城市的经济协调与沿江城市经济圈的发展(75)
22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的协调机制(77)
221区域协调模式的选择及现有的协调机制(77)
222沿江中心城市、经济圈的分工与利益协调机制(82)
223上海在沿江中心城市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86)
23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规划(89)
231沿江中心城市经济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原则(89)
232沿江中心城市经济协调发展的规划目标(94)
233空间协调发展规划(98)
234产业协调发展规划(102)
235基础设施与交通运输体系的协调规划(107)
236能源和资源的协调开发与利用规划(113)
3流域经济协调联动发展的国际比较 (116)
31莱茵河流域——跨国流域范例(116)
311河流特点(116)
312流域发展(117)
313主要举措(120)
314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的经验(125)
32密西西比河流域——大河流域范例(127)
321河流特点(127)
322流域发展(128)
323主要举措(131)
324密西西比河流域的通航标准(134)
33田纳西河流域——落后流域范例(137)
331河流特点(137)
332流域发展(138)
333主要举措(140)
334田纳西流域管理局的运作模式(144)
34汉江流域——跨首都圈流域范例(147)
341河流特点(147)
342流域发展(148)
343主要举措(151)
344汉江下游(首都圈)分圈域发展模式(154)
35经验比较与借鉴(159)
351注重河流水质保护(159)
352促进内河航运开发(161)
353强化防洪与水电建设(162)
354贯彻协调联动原则(162)
355做好软件建设(163)
第二编 长江经济带区域统筹规划及产业发展战略
4沿江七省二市“十一五”规划及产业发展定位比较研究 (167)
41沿江七省二市经济绩效比较(167)
411衡量七省二市经济绩效的指标(167)
412〖STBZ〗七省二市2004年经济绩效的评价模型(168)
413〖STBZ〗七省二市2004年经济绩效评价(169)
42沿江七省二市产业竞争力比较(170)
421区域产业竞争力测度的理论方法(170)
422七省二市产业竞争力比较(172)
423七省二市产业竞争力分析(176)
43沿江七省二市产业结构合理化比较(179)
431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理论(179)
432七省二市产业结构合理化评价(185)
433七省二市产业结构合理化比较分析(192)
44沿江七省二市产业结构高度化比较(197)
441区域产业结构高度化理论(197)
442七省二市产业结构高度化测评(199)
443七省二市产业结构高度化比较分析(201)
45沿江七省二市“十一五”规划及产业发展定位比较(204)
451七省二市“十一五”经济发展规划比较(204)
452七省二市“十一五”产业定位比较(212)
5长江经济带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统筹协调
思路研究 (215)
51长江经济带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总体发展状况
(215)
511长江经济带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水平比较(215)
512长江经济带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特征分析(221)
513长江经济带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223)
52 长江经济带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具体发展条件(225)
521长江经济带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比较优势分析(225)
522长江经济带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交通状况(230)
523长江经济带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产业发展分析(233)
53长江经济带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统筹发展的思路(237)
531长江经济带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统筹发展的整体思路(237)
532长江经济带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产业的统筹发展(242)
533长江经济带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交通的统筹发展(247)
534长江经济带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环境的统筹发展(252)
535长江经济带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社会的统筹发展(256)
6长江经济带发展循环经济研究 (260)
61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模式、发展成本与质量分析(261)
611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地位(261)
612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模式、发展成本与发展质量(267)
62长江经济带发展循环经济分析(273)
621长江经济带发展模式所造成的压力(273)
622长江经济带发展循环经济分析(277)
623基于循环经济运行模式的制度创新(281)
63长江经济带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基础分析(284)
631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与发展潜力(284)
632长江沿岸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及布局(285)
633点轴展开,拓展产业布局(290)
64长江经济带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条件(291)
641发展循环经济的国际经验(291)
642长江经济带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条件(296)
65长江经济带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设计(297)
651长江经济带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297)
652长江经济带发展循环经济需要重点推进的领域(299)
653长江经济带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建议(302)
7长江流域地区能源开发利用及能源安全规划研究(310)
71长江流域地区能源开发利用及能源安全规划的背景(310)
711我国的能源现状(310)
712今后我国能源发展的政策取向(311)
713我国发展替代能源的重点领域(312)
72长江流域地区的一次能源禀赋及其分布特点(312)
721一次能源资源丰富,能源供应短缺(312)
722一次能源分布特点是西多东少(312)
723一次能源的需求特点是东多西少(313)
73长江流域地区能源发展思路(313)
731上游加大资源开发力度(313)
732中游就近调入能源并积极开发新能源(314)
733下游在做好接受区外输电的同时加速核电的发展(315)
734重视制度创新,建立长江流域地区能源安全联动新机制(315)
735节约能源,保护环境(315)
74长江上游的水电开发利用(316)
741开发利用长江上游水电的必要性(316)
742开发长江上游水力资源的依据(317)
743规划长江上游水力资源的配套措施(318)
75长江中游生物柴油的开发利用(320)
751开发生物柴油应成长江中游开发替代能源的重大战略选择(320)
752长江中游地区开发生物柴油所面临的主要问题(321)
753对长江中游地区开发生物柴油的建议(322)
76长江下游能源安全问题(323)
761长江下游地区能源安全的总体构想(323)
762建立长江下游地区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325)
763建立长江下游地区煤炭储备基地——以上海为例(331)
77上海天然气市场空间的开拓(341)
771上海天然气供给(341)
772上海天然气需求(341)
773价格是开拓上海天然气市场的主要约束(342)
774上海天然气市场的竞争格局(344)
775上海天然气市场的监管(345)
78恢复和建立上海石油期货交易市场的必要性及方案设计(346)
781我国建立独立油价体系的紧迫性(346)
782石油期货市场是我国建立独立油价体系的关键性环节(347)
783上海石油期货市场的构建与设计方案(349)
79长江流域能源开发制度、政策与管理模式分析(351)
791长江流域能源开发中的制度建设(351)
792长江流域能源开发的基本政策分析(352)
793长江流域能源开发管理模式探讨(354)
8长江流域城市经济网络建设规划及协调机制 (355)
81长江流域城市经济的板块格局与发展现状(356)
811长江流域城市经济板块格局形成的判别依据(360)
812长江流域城市经济的板块结构类型及其与网络结构的比较(362)
813长江流域城市经济形成板块内强联系与板块间弱联系的主要成因(367)
82长江流域城市经济跨地域网络集结的综合动因与发展趋势(376)
821战略性的宏观因素(377)
822机制性的微观因素(385)
823新兴因素(388)
83长江流域城市经济网络的建设规划及协调机制(391)
831长江流域城市经济网络建设规划的相关依据(391)
832长江流域城市经济网络建设规划的内容(392)
833长江流域城市经济网络建设规划的协调机制(398)
9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产业结构分析及统筹规划研究(400)
91问题的提出(400)
92本研究的相关问题(401)
921研究对象的界定:长江经济带(401)
922文献综述和理论依据(402)
923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405)
93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分析(405)
931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发展历程(405)
932长江经济带区域内部关系及与其他区域的关系(414)
933统筹协调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的基本条件(417)
934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问题(420)
935上海、南京、武汉和重庆四个中心城市的区位特点与经济发展现状(423)
94长江经济带主导产业的选择(426)
941主导产业选择的必要性与原则(426)
942长江经济带的产业结构特征分析与分类(427)
943长江经济带内部子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433)
95长江经济带统筹规划与发展政策建议(455)
951统筹规划产业发展,共同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455)
952大力发展东部和中西部各自的区域主导产业(456)
953制定正确的区域产业政策,推动主导产业发展(457)
954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通过增长极带动长江经济带统筹协调发展(458)
955协调长江经济带区域内部的关系,促进区域统筹发展(460)
10长江流域农业剩余劳动力跨省市流动及就业转移实证研究 (463)
101问题的所在(463)
102劳动力流动模型和劳动力就业转移理论的回顾(470)
103概念的界定和数据的来源(476)
1031概念的界定(476)
1032数据的来源(476)
104理论分析的框架(477)
105长江流域农业剩余劳动力跨省市流动及就业转移的实证分析
(478)
105121世纪初长江流域区域经济发展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流动(478)
105221世纪初长江流域农村劳动力流出率的空间分布特征(479)
1053农村劳动力流动人数的空间分布特征(481)
1054长江流域农业剩余劳动力跨省市流动的现状(484)
1055长江流域农业剩余劳动力跨省市流动存在的问题(486)
106实证分析的研究结论(490)
107农业剩余劳动力有序流动和平稳转移所面临的制约因素(492)
108农业剩余劳动力有序流动和平稳转移的几个途径(493)
1081调整农业产品结构,优化就业结构,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493)
1082加强农业综合开发,拓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空间(495)
1083加速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扩大非农产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496)
1084推广农业产业化,合理配置农业劳动力,增加农业劳动力的就业机会(499)
1085重视县城在我国农村城市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快农村城市化步伐(501)
109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流动和平稳转移的对策和措施(504)
1091创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保障有序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504)
1092建立城乡统筹就业的机制,保证劳动力市场的有效运行(506)
1093构筑新型农村工业化政策框架,扩大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508)
1094提高非农产业的增长速度,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509)
1095扩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缓解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的矛盾(511)
1096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强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513)
1097推进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514)
11长江流域旅游资源统筹开发管理研究 (518)
111长江流域旅游资源概况及现状分析(518)
1111长江流域旅游资源的概况(518)
1112长江流域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分析(524)
1113长江流域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分析(532)
112长江流域旅游资源的统筹开发(540)
1121长江流域旅游业成长的一般过程与阶段(540)
1122长江流域旅游业空间演进之趋势——跨区域统筹开发(547)
113长江流域旅游资源统筹开发的管理模式与协调机制(558)
1131长江流域旅游资源统筹开发的原则(558)
1132长江流域旅游资源统筹开发的管理模式(559)
1133长江流域旅游资源统筹开发的协调机制(568)
114长江流域旅游资源统筹开发的发展趋势及政策建议(575)
1141区域经济统筹发展的背景分析(575)
1142长江流域旅游资源统筹开发的发展趋势(578)
1143长江流域旅游资源统筹开发的政策建议(579)
12长江流域产业集群与企业战略联盟机制构建 (582)
121长江流域经济一体化与产业集群发展(583)
1211产业集群的特点、功能与类型(583)
1212区域竞争力与区域产业集群发展(590)
1213区域性产业集群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593)
1214长江流域经济一体化与产业集群发展(602)
122长江流域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证分析(604)
1221长江流域产业集群的价值链分析(604)
1222长江流域产业集群内的地域分工(606)
1223长江流域产业集群的产业分工(628)
123长江流域产业集群与企业战略联盟机制构建(630)
1231产业集群与企业战略联盟的互动关系分析(630)
1232长江流域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战略联盟发展(633)
1233构建企业战略联盟机制,促进长江流域产业集群成长(637)
第三编 长江流域“黄金水道”建设规划
13长江三角洲海港岸线与长江航道联运规划研究(641)
131“T”形区域分布与水运资源利用现状(641)
1311“T”形区域分布与沿海沿江经济发展模式(641)
1312长江三角洲海港岸线水运资源与海港发展现状(644)
1313长江“黄金水道”水运资源的利用现状(646)
132水运资源利用的理论分析与经验借鉴(649)
1321水运资源利用的经济分析(649)
1322经济发展对水运资源利用的基本要求(652)
1323增长极、交通经济带与大型运输通道(654)
1324国外水运资源利用经验借鉴(656)
133制约“T”形区域水运资源利用的主要因素(664)
1331经济发展规模对水运资源利用的制约(664)
1332区域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对水运资源利用的制约(665)
1333自然环境因素对水运资源利用的制约(667)
1334制度性因素对水运资源利用的制约(670)
134 我国的水运交通发展规划与“江海联运”(673)
1341全国水运交通发展规划与长江三角洲地区水路交通规划述评(673)
1342“黄金水道”的区域性建设规划述评(676)
1343“江海联运”的运输发展模式分析(680)
135长江三角洲海港岸线与长江航道联运规划思路(683)
1351统筹规划,构建依托水运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模式(683)
1352长江三角洲海港与长江航道岸线资源整合的制度建设(686)
1353以水运为主干,强化“T”形大型运输通道(690)
14长江流域内河航运系统标准化规划研究 (693)
141长江黄金水道建设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694)
1411长江内河航运发展概况(694)
1412长江内河航运在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作用(698)
1413国外重要水系内河航运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分析(701)
1414长江航道成为世界第一水道的前景分析(706)
142航运标准化是影响长江黄金水道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710)
1421制约长江黄金水道建设的主要因素分析(710)
1422航运标准化是长江黄金水道建设的重要内容(715)
1423长江流域内河航运标准化建设的意义(717)
143长江流域内河船舶标准化的主要内容(719)
1431长江流域船舶(船型)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720)
1432我国内河船型标准化的工作实践与启示(723)
1433搞好长江干线船型标准化工作的基本原则与思路(728)
144长江流域内河航道标准化的主要内容(734)
1441长江流域航道建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734)
1442我国内河航道标准化工作与经验教训(738)
1443搞好长江干线航道标准化工作的思路与基本原则(743)
145长江流域内河航运管理规范化与法制化的主要内容(747)
1451长江流域管理规范化与法制化存在的主要问题(747)
1452内河或水系管理规范化与法制化的国际经验(751)
1453搞好长江流域管理规范化与法制化的思路与基本原则(754)
1454长江流域管理规范化与法制化的主要内容(755)
15长江流域现代物流走廊规划研究 (759)
151长江流域的交通与物流(759)
1511长江流域的交通(760)
1512长江流域的物流(772)
152长江流域物流分区与物流区域流向(789)
1521长江流域物流分区(789)
1522长江流域物流的区域流向(793)
1523长江流域商业物流量的初步估算(795)
153长江流域现代物流的发展规划(796)
1531长江流域现代物流的发展总体规划(796)
1532长江流域部分省市现代物流发展规划(799)
154发展长江流域物流走廊的设想和政策建议(812)
1541长江流域现代物流走廊的建设构想(812)
1542建设长江流域现代物流走廊的政策建议(813)
附录 (817)
2003~2004年中国区域经济主要统计资料分析(817)
12003~2004年中国区域经济工业化进程比较分析(817)
22003~2004年中国区域经济城市化发展比较分析(823)
32003~2004年中国区域经济国际化程度比较分析(828)
42003~2004年中国区域经济自主创新能力比较分析(833)
52003~2004年中国区域经济人文化水平比较分析(838)
62003~2004年中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其他主要方面的统计数据
比较分析(843)
参考文献 (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