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书中心 > 学术著作 > 学术 > 经济学

产权、治理与银行家机制研究-贤成毅

丛书名:
著(译)者:贤成毅
资源下载:无资源下载
责任编辑:李成军
字       数:183千字
开       本:32 开
印       张:6
出版版次:1-1
出版年份:2008-07-01
书       号:978-7-5642-0234-7/F.0234
纸书定价:19.00元   教师会员可用500积分申请样书

金融是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2007年国内非金融机构部门融资总量49&nbsp705亿元,其中银行贷款39&nbsp205亿元,占比789%,股票融资6&nbsp532亿元,占比131%。提高银行业竞争力是当前中国金融体系改革的重中之重。中国中资银行效率和竞争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金融改革的纵深发展。特别是金融业在全面对外开放的环境中,

  • 金融是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2007年国内非金融机构部门融资总量49&nbsp705亿元,其中银行贷款39&nbsp205亿元,占比789%,股票融资6&nbsp532亿元,占比131%。提高银行业竞争力是当前中国金融体系改革的重中之重。中国中资银行效率和竞争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金融改革的纵深发展。特别是金融业在全面对外开放的环境中,中国银行业如何提高竞争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显得非常重要。本书结合我国国情,认为银行产权、治理及银行家机制是我国银行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银行家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银行经营成败的关键。银行家作为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者和决策者,其素质的优劣、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金融机构风险防范和经营发展的效果。因此研究银行家的产生机制和治理机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本书基于我国银行家的特点,使用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和现代经济学的普适工具来研究中国本土银行家问题,构建了一个规范性分析框架,并辅以坚实的理论逻辑分析。
        本书首先介绍了当前银行家市场特点,我国银行家具有在行政部门和银行部门之间流动、行际间流动、内部升任及任命突然等特点。既有的文献大都力陈中国银行家机制的弊端。本书从演进论的角度对我国当前银行家市场变动特点进行解释。本书对银行家特点的理论解释表明,当前银行家机制有深刻的原因和一定程度上的合理性,银行家商业化过程将是一个渐进的长期演进过程。本书提出,银行家在行政部门和银行部门之间流动的原因在于赶超战略路径锁定后的延续需要和国有银行传导宏观政策意图的优势的现实需要。在政府部门的任职经历有助于银行家更了解国有企业、城镇居民就业的真实境况,在人民银行的任职经历有助于银行家具备宏观的战略和视野。这样由国家任命国有银行的银行家并使他们在行政部门和银行部门流动,可以减少许多政策协调成本和摩擦成本,这不失为一种相对有优势的制度安排。银行家由人民银行或国有商业银行向股份制银行的流动是组织对关系资源的需要和个人施展才华的需要。从股份制银行家中选调到国有银行任职,可以增强国有银行的商业化管理能力。银行家内部升任主要是基于管理与激励的需要。银行家任命突然是减少行政性任命中向上寻租的次优选择和防范内部人控制的控制机制。
        当前对银行公司治理研究存在三种研究范式:股东至上主义、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债权人主义。“股权至上主义”强调股东应该拥有控制权;管理者具有信托责任,为股东利益服务;企业的目标应该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应更多地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为商业银行的风险损失以及由此引起的巨大的金融风险会严重威胁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债权人主义”认为,在商业银行的治理中应摈弃“股东至上主义”,走向“债权人主义”。“债权人主义”强调的是“共同治理”逻辑,共同治理强调企业不仅要重视股东的权益,而且要重视包括债权人等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监控。
        本书采取的是“股东至上主义”研究范式,与主流的“股东至上主义”研究范式有所区别。对国有银行股东的研究,以往研究往往假定政府(或政府代理机构)是国有银行的股东,研究的是“代理层次上股东”的行为与治理缺陷。我们认为,国有银行公司治理失效的原因在于“代理人制约机制”的失效。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和汇金公司的设立是银行产权改革的重要举措,在当前进行的改革基础上,我们认为还应该强调国有银行“初始委托人(全民)治理”(在本文中初始委托人与全民同义,可交替使用),由于国有银行的初始委托人(全民)没有私有企业股东所具有的“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的权利。因此,本书提出全民治理主要是指全民的产权舆论监
    督。产权舆论监督是指国有银行初始委托人(全民)对国有银行各层次代理人“说三道四”的评论,比如发表一些关于国有银行资产管理好坏,“外部人”(如中投公司、汇金公司、财政部等)和“内部人”(国有银行各层次的行长和管理层)是否尽职尽责,是否有偷懒或机会主义行为的评论。产权舆论监督是防范和控制“代理人制约机制”失效的重要机制,也是使国有银行公司治理从“形似”到“神似”的要件。我们强调全民治理的原因在于: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和汇金公司与国有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依然存在,全民治理可以弱化此问题;汇金公司仍然属于代理人范畴,它们也需要监督和制约,全民是监督制约各层次代理人(包括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和汇金公司)的最好和真正的股东。
        主流经济学关于国有银行产权的研究中,隐含着一个共同的理论前提是“初始委托人(全民)是同质的”。如假定全民对财产的关心度很低、全民没有行为能力、对全民的惩罚没有意义。在计划经济时期,假定全民是同质的具有合理性和现实性,因为在“消灭一切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将一切物质资本和财务资本都归“公有”的计划经济时期,国企代理人几乎没有机会主义行为的空间,国有银行(企业)初始委托人也只能够享受平均分配主义下的等级工资收入,因此国有银行(企业)初始委托人无需也无必要去监督国有银行(企业)代理人。
        在承认个人利益多元化的市场经济时期,国有银行初始委托人(全民)是有动力去关心国有资产和监督国有银行代理人的。全民很抽象但最实际,全民(个人)实实在在地承担了相应的甚至超额的改革成本(财务结果),包括国有银行的决策效率成本、历史遗留成本、政策性负担成本。俗话说“国有企业吃财政,吃完财政吃银行,吃完银行吃股市”。“吃财政”实际上就是直接由国有银行(企业)初始委托人(全民)承担改革成本,“吃银行”和“吃股市”则是由全民间接承担成本。国有制下个人虽然无法承担相应的财务结果,但初始委托人(全民)承担了所有的财务结果,对初始委托人的财务惩罚是有意义的。
        本书认为“全民是非同质的”。认为初始委托人(全民)与国家存在一种隐含默认契约关系,全民作为整体没有行为能力,全民中的个体是有行为能力的,全民个体的行为意图、行为目的及行为能力是不同质的。本书从主观上是否关心国有银行公有财产和有无关心国有银行公有财产的行为和能力两个维度来对初始委托人(全民)进行分类,把全民分为〖WTBX〗N1类全民、N2类全民、N3类全民、N4类全民。
        本书提出了产权非物质权能概念。产权非物质权能是产权物质权能实现的前提:财产拥有者→产权非物质权能→物质权能(占有权、使用权、转让权等权利束)→物质效用(受益受损的结果)。在产权非物质权能和产权舆论监督的框架下,本书认为:N1类全民对国有银行资产不会采取任何监督。N2类全民出于责任感(精神效用)有动力去关心监督国有银行资产。N3类全民出于间接的个人利益或物质效用有动力去关心监督国有银行资产。N4类全民出于精神效用和间接的物质效用会关心监督国有银行资产。N2类全民、N3类全民、N4类全民对国有银行资产的关心,对国有银行家的监督主要是产权舆论监督。通过“N2类全民关心国有资产的博弈分析框架”以及“N3类全民关心国有资产的双重博弈分析框架”论证N2类全民、N3类全民、N4类全民的监督动力因素和机制。对类别全民的监督博弈模型分析显示,N2、N3、N4类初始委托人(全民)不受“理智的冷漠”和“搭便车行为”的影响,具有监督国企各层次代理人的动力。
        在国有银行初始委托人拥有完整的产权非物质权能的情况下,本书得出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结论:(1)全民治理下类别全民的间接监督(产权舆论监督)并非完全是一种“公共产品”,产权舆论监督的间接回报(如国企的经营效率提高、国有银行的风险资产或坏账减少)由全民共同分享(国企利润和税收的增加、承担银行改革成本的减少),在这种意义上,产权舆论监督也是一种公共产品。然而,产权舆论监督的直接回报却仅由提供监督产品的初始委托人分享。(2)一般认为委托人的规模越大,“搭便车”的可能性就越大,监督的积极性越弱;委托代理的层次越多,监督的成本也就越大。本书的分析却表明,初始委托人通过对国有银行每一代理层次的纵向监督与可加性的横向监督,国有银行的产权规模越大,委托代理层次越多,越往下的代理层受到的监督压力越大。(3)国有商业银行“公司制”改革的关键是要落实具体代理人,落实国有商业银行的具体代理人很重要,但让真正的所有者(全民)到位,不让所有者虚置也极为重要,而让真所有者到位,不让真所有者虚置的关键在于落实初始委托人公有产权的非物质权能。非物质权能回归是中国“情面大于制度”文化传统改变的要件之一。(4)国有银行初始委托人(全民)的产权舆论监督是培育和完善产权结构、市场结构以及法律结构等中间结构的要件。
        本书论述了把“事实上的私有性的公有产权非物质权能”界定为“真正属于初始委托人(全民)的公有产权的非物质权能”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不管怎样,产权非物质权能和产权舆论监督是国有银行产生真正的商业银行家的重要条件和建立起有效的银行(家)治理机制的核心要素。
        本书认为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国有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依然是核心业务,决定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利差收入是其主要盈利来源,是银行生存下去的根基所在。目前各商业银行的贷款审查委员会(下
  • 前  言/1
    第1章  导  论/1
     &nbsp11  研究背景/2
     &nbsp1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主要问题/4
     &nbsp13  理论假定、研究范式及研究方法/6

    第2章  文献综述/15
     &nbsp21  银行家研究的发展与演进/15
     &nbsp22  产权与国有银行家机制/21
     &nbsp23  银行公司治理及银行家治理/24

    第3章  当前银行家市场变动特点的演进论解释/27
     &nbsp31  贯彻政策目标的需要/27
     &nbsp32  管理资源与关系资源的融合需求/29
     &nbsp33  基于管理与激励的需要/31
     &nbsp34  来自寻租和内部人控制理论的解释/31

    第4章  非物质权能视角下的产权制度、治理与银行家机制/34
     &nbsp41  主流产权研究视角下公有企业治理困境/34
     &nbsp42  既有产权研究的忽视:中外比较分析/41
     &nbsp43  国有银行初始股东的非物质权能复归研究/54
     &nbsp44  类别全民的监督动力机制/70
     &nbsp45  公有产权非物质权能回归之可能与意义/94

    第5章  银行家的分离决策均衡激励约束机制设计/118
     &nbsp51  当前银行家的激励约束机制缺陷及其后果/119
     &nbsp52  分离决策均衡激励约束机制设计
    --以微观银行家决策为例/123
     &nbsp53  分离决策均衡激励约束机制的相关配套制度/132
     &nbsp54  分离决策均衡激励约束机制的障碍与出路/141

    第6章  多层次银行家的理论分析/146
     &nbsp61  国有商业银行(家)和民营银行(家)必要性的再讨论/146
     &nbsp62  国有银行(家)的预算硬约束与地方政府的激励约束
    机制/150
     &nbsp63  民营银行家:多层次产权式竞争视角/156
     &nbsp64  政策性银行(家)的理论分析/162

    第7章  结  论/179
    参考文献/183
    后  记/192


    

版权所有(C)2023 开云网页版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43664号-2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68号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盗版举报 | 人才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