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书中心 > 学术著作 > 学术 > 经济学

人学视阈的文艺美学探究-祁志祥

丛书名:
著(译)者:祁志祥
资源下载:无资源下载
责任编辑:张健
字       数:332千字
开       本:16 开
印       张:17
出版版次:1-1
出版年份:2010-04-01
书       号:978-7-5642-0663-5/F.0663
纸书定价:43.00元   教师会员可用500积分申请样书

《人学视阈的文艺美学探究》各章曾在各类刊物发表过,并多次获奖或被转载。既独立成篇,又环环相扣。视野融通,资料宏富,论述精审,新见频出,足以启人心智,颇富参考价值。文学是人学,是人类审美的精神形态。研究文学必须关注人学和美学。美曾经说成是“人的体质力量的对象化”,美学曾经被视为艺术哲学。研究美学必须拷问人学,

  •  《人学视阈的文艺美学探究》各章曾在各类刊物发表过,并多次获奖或被转载。既独立成篇,又环环相扣。视野融通,资料宏富,论述精审,新见频出,足以启人心智,颇富参考价值。文学是人学,是人类审美的精神形态。研究文学必须关注人学和美学。美曾经说成是“人的体质力量的对象化”,美学曾经被视为艺术哲学。研究美学必须拷问人学,涉猎文艺学。
    作者坚持人学、文学、美学相互生发、相互促进的研究。《人学视阈的文艺美学探究》即是这三个板块的论文精选集。
    《人学视阈的文艺美学探究》浓缩了作者在人性、人文、人学、文艺、美学、佛教美学、道家美学诸多方面的深入思考和独到发现,代表了学界的前沿水平。

  • 上编  人学的拷问
    第一章  “人学”的历史追溯及问题考量/4
      第一节  “人学”涵义及源流/4
      第二节  我之人学观/5

    第二章  国学人文精神的现代传承/12
      第一节  “国学”考析与“人文”辨义/12
      第二节  “人性”观与“人道”观/17
      第三节  “民本”观与“仁政”观/19
      第四节  “法制”观与“法治”观/21
      第五节  “富民”说与“自由”观/22
      第六节  “和谐”观与 “革命”观/24
      第七节  “平等”观与个性观/26
      第八节  “公私”观与“理欲”观/28
      第九节  “人才”观与“大同”观/29

    第三章  中国人文思想史上的六次启蒙/31
      第一节  周代:“天”、“神”的退场、“人”的觉醒和“民”的凸显
       ——第一次启蒙思潮的掀起/32
      第二节  六朝:钟情任欲,适性逍遥
       ——第二次启蒙思潮的奔突/36
      第三节  明清:理欲之辨、义利之辨、公私之辨、凡圣之辨
       ——第三次启蒙思潮的汹涌/39
      第四节  近代:中西携手、共击纲常
       ——第四次启蒙思潮的交汇/43
      第五节  “五四”运动:高扬西方价值、批判专制思想
       ——第五次启蒙思潮的激荡/46
      第六节  新时期:“人性”的回归和“人权”的正名
       ——第六次启蒙思潮的勃发/50

    第四章  “人权”入宪的历史回顾及意义评估/54
      第一节  新中国《宪法》与“人权”始分终合/54
      第二节  “人权”入宪是新时期对“人权”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55
      第三节  “人权”入宪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60

    第五章  民主、稳定与政治文明/63
      第一节  “人民民主”与“公民民主”/63
      第二节  “民主”与“法制”/65
      第三节  “民主”与“代议”/66
      第四节  政治文明、社会稳定源于民主/67
                               
    中编  文学的透视

    引论/71

    第六章  文艺创作的人学原则/73
      第一节  理性的人与动物的人/73
      第二节  对象的人与主体的人/77

    第七章  文艺是审美的精神形态/83
      第一节  非本质主义给文艺本质思考的启示/83
      第二节  精神形态:文艺的基本属性/84
      第三节  审美特征:文艺的特殊属性/87

    第八章  文艺情感特征的系统透视/91
      第一节  “情感”奥秘剖析/91
      第二节  创作主体的情感素质/98
      第三节  把握世界的情感方式/100
      第四节  创作发生的情感冲动/101
      第五节  创作过程的情感波动/101
      第六节  文学文本的情感特征/103
      第七节  文学接受的情感要求/106
      第八节  披文入情的接受方式/107

    第九章  中国“文学”观念的古今演变/108
      第一节  从杂文学到美文学/108
      第二节  文学概念的古今、中西比较/113

    第十章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建构/119
      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叙述结构/119
      第二节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主义体系/124

    第十一章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思想嬗变/131
      第一节  “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132
      第二节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134
      第三节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价值转向/138
      第四节  从“资产阶级革命”到“无产阶级革命”/140
      第五节  从“人道主义”到“马克思主义”/141
      第六节  从“人性论”到“阶级论”、从“人的文学”到“无产文学”/142
      第七节  从“唯心论”到“唯物论”、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145
      第八节  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从“个性文学”到“人民文学”/147
      第九节  从“自由”到“遵命”、从“艺术自律”论到“革命工具”论/149

    下编  美学的探寻
    引论/155

    第十二章  美学新变:从现成论到生成论/156
      第一节  从确定到不确定与从可解到不可解/156
      第二节  从求真到求效与从本质到实用/158
      第三节  从直观到参与与从反映到创造/159

    第十三章  美不可言与美不废言/164
      第一节  解构主义美学的价值/164
      第二节  解构主义自身的矛盾和局限/164

    第十四章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献疑/166
      第一节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166
      第二节  “人的本质”及其对象化考析/169

    第十五章  美是普遍快感的对象/172
      第一节  “美”的双重语义/172
      第二节  凡是“愉快的”都叫“美”/172
      第三节  只有普遍令人愉快的才是真美/173
      第四节  美感与快感并无质的区别/173
      第五节  动物也有自己的愉快对象/176
      第六节  美与真、善的联系与区别/179
      第七节  美的主客观之争在此消失/180
      第八节  与桑塔亚那的区别/181

    第十六章  中国美学研究的拓展与深化/183
      第一节  美学是感觉学/183
      第二节  中国美学的横向研究与系统梳理/185
      第三节  中国美学的纵向研究及历史分期/189

    第十七章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系统观/194
      第一节  中国古代普遍的美本质观/194
      第二节  儒家美论/196
      第三节  道家美论/198
      第四节  佛家美论/200
      第五节  中国古代的审美特征论/203
      第六节  中国古代的审美方法论/204

    第十八章  中国古代诗文美学的历史演进/207
      第一节  先秦两汉:中国诗文美学的奠基期/207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中国诗文美学的突破期/210
      第三节  隋唐宋金元:中国诗文美学的发展期/212
      第四节  明清:中国诗文美学的综合期/215
      第五节  近代:中国诗文美学的借鉴期/221

    第十九章  道家美学观:“至乐无乐”/224
      第一节  老子:“大象无形”、“大音希声”/224
      第二节  庄子:“大美不言”、“至乐无乐”/225
      第三节  《吕氏春秋》:“不见之见,不闻之闻”/226
      第四节  《礼记》:“至乐无声”、“至敬无文”/226
      第五节  《淮南子》:“至乐不笑”、“无味足味”/227
      第六节  玄学:以无御有,以寡治众/228
      第七节  “无”之美的表现形态/230
      第八节  经验之美的有限性/237

    第二十章  佛教美学观:“寂灭为乐”/239
      第一节  “美色淫声,皆是苦本”/239
      第二节  “于色不乐,心得解脱” /240
      第三节  “以大寂为至乐”、“以无为为滋味”/241
      第四节  “法喜”与“法乐”/242
      第五节  净土极乐/243
      第六节  相关美学问题/245
     




版权所有(C)2023 开云网页版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43664号-2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68号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盗版举报 | 人才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