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书中心 > 学术著作 > 学术 > 经济学

产业竞合:合作博弈、网络平台与制度条件-刘静波

丛书名: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产业经济学研究系列
著(译)者:刘静波
资源下载:无资源下载
责任编辑:李成军
字       数:227千字
开       本:16 开
印       张:13
出版版次:1-1
出版年份:2010-10-01
书       号:978-7-5642-0857-8/F.0857
纸书定价:29.00元   教师会员可用500积分申请样书

  全书以博弈论作为主要分析工具,借助企业网络,依次对企业竞争、企业合作、企业竞合、产业博弈、产业竞合及其制度条件等展开分析。其中,产业博弈主体的界定、产业博弈过程的解析和产业竞合的分析是全书的重点,也是本书的创新所在。全书共分六章,基本是依照“企业-企业网络-产业”这一顺序逐层进行。第1章是全书的理论

  •   全书以博弈论作为主要分析工具,借助企业网络,依次对企业竞争、企业合作、企业竞合、产业博弈、产业竞合及其制度条件等展开分析。其中,产业博弈主体的界定、产业博弈过程的解析和产业竞合的分析是全书的重点,也是本书的创新所在。全书共分六章,基本是依照“企业-企业网络-产业”这一顺序逐层进行。第1章是全书的理论综述和铺垫,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以竞争分析为主线,展现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发展和演化过程;第二部分介绍网络组织理论,为产业博弈的展开和产业竞合的实现提供理论支持。第2章和第3章是本书的微观部分,通过分析企业之间的竞争和合作,说明竞争与合作并不矛盾,从长期来看两者是可以动态共存的,这种共存关系就是“竞合”,是博弈均衡的较高层次,是长期演化的结果。笫4章通过引入网络组织来研究产业博弈,从这一章开始进入了全书的核心部分。博弈主体的确定是产业博弈分析的难点和重点,没有主体,对博弈过程的分析就无法深入进行,企业网络的出现解决了这种“困境”。但是,企业网络内部的各种性质又使产业博弈分析的复杂性加剧。由此,对产业博弈的分析还必须引入动态过程和更多的外在因素。第5章集中对产业竞合进行论证,试图对其原因、演化过程以及实现思路加以说明,最后形成结论,即产业竞合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配置资源和优化产业结构上发挥重要作用。第6章对产业博弈和竞合的外在制度条件加以讨论,试图使本书的分析更接近现实状况,其中产业形态是由某个区域历史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是产业自身进化的结果,反映了企业或产业适应经济环境的能力;市场化程度是不同时期各种经济力量作用的结果,体现了产业内外力量的均衡;政府在产业竞合的实现和均衡选择中起到关键作用,它的协调能力和强制力是产业博弈进行的保障。
  •   总序
    前言
    导论
    第1章 相关理论综述
    1.1 产业组织理论与竞争
    1.2 企业网络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3 本章小结
    第2章 企业竞争博弈
    2.1 短期企业竞争——数量与价格
    2.2 产品差异竞争:广告、品牌和服务
    2.3 创新、声誉和进入壁垒
    2.4 长期动态环境下的企业竞争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企业竞合博弈
    3.1 企业合作
    3.2 企业竞合的非技术分析
    3.3 企业竞合的演化过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产业竞争博弈与网络化
    4.1 产业博弈与博弈主体
    4.2 企业网络
    4.3 企业网络外部性与效用
    4.4 产业博弈的条件:网络的形成与稳定性研究
    4.5 产业博弈发生过程解析与影响因素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产业竞合博弈
    5.1 产业竞合的原因
    5.2 基于企业网络的产业竞合分析
    5.3 实现有效竞合的基本思路
    5.4 产业竞合与区域经济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产业形态、市场化和政府与产业竞合
    6.1 不同产业形态下的竞合
    6.2 市场化程度对产业竞合的影响
    6.3 政府在产业竞合中的作用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版权所有(C)2023 开云网页版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43664号-2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68号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盗版举报 | 人才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