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书中心 > 学术著作 > 学术 > 经济学

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分配:以思想史为基础的考察-伍山林

丛书名:中国经济转型历史与思想研究文库
著(译)者:伍山林
资源下载:无资源下载
责任编辑:汝涛
字       数:222千字
开       本:16 开
印       张:15
出版版次:1-1
出版年份:2014-05-01
书       号:978-7-5642-1888-1/F.1888
纸书定价:39.00元   教师会员可用500积分申请样书

  近几年里,围绕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分配这两个问题,我陆续写了一点文章。现在,将其中一部分汇集起来,就成了这本书。          众所周知,劳动力流动是驱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但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里,这样的机制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正如一个人,有的是能力,然而由于某种原因而得不到很好利用,在当时也就只能是无所表现。对于计划经

  •   近几年里,围绕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分配这两个问题,我陆续写了一点文章。现在,将其中一部分汇集起来,就成了这本书。
            众所周知,劳动力流动是驱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但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里,这样的机制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正如一个人,有的是能力,然而由于某种原因而得不到很好利用,在当时也就只能是无所表现。对于计划经济时期这种驱动机制之付诸闲置,不能不感到遗憾。另一方面,在市场化改革背景下,中国农村劳动力先是大量进入乡镇企业,再是大批涌入城市从事非农工作,展开了一幅又一幅波澜壮阔的图景。与之对应的是,一方面,从微观上来看,劳动力所在家庭的福利逐渐变得好转起来了;另一方面,从宏观上来看,劳动这种生产要素从生产率低的农业部门,逐渐转移到了生产率高的非农部门,给整个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这对于中国经济发展以及生活于其中的劳动者来说,确实是颇为值得庆幸的。
            然而,对于中国劳动力流动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很多人总是认为作为古典发展理论核心组成部分的刘易斯模型是最适合的理论。其实,经济学家针对东亚之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曾经发生的、对其经济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劳动力流动,也一直将刘易斯模型作为理论基础。并且,这种学术见解在最近五十年里,虽然偶然遭到了一些怀疑,但是对其主流地位,从来没有构成过真正的挑战。重要的是,如果对于东亚诸经济体的劳动力流动与经济发展,刘易斯模型确实能够很好地发挥作用,那么这样的学术倾向应该无可指责的;不过,在认同这一点之前,必须做出认真的思考和判断。本书针对劳动力流动问题而写的几章内容就是思考这个问题的记录。这些记录尽管比较零散,但是,从总体上看,还是基本上反映了三个方面的认识:其一,古典发展理论具有特定的前提。其中,有些已经得到了清晰表述,有些则是隐含的。重要的是,后者被很多研究者忽略了,以至于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古典发展理论的误读。其二,中国和东亚其他经济体并不具备这个理论所要求的前提条件,古典发展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这些经济体的劳动力流动与经济发展。其三,真正能够刻画东亚经济体劳动力流动及其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理论模型还有待于创造。
            本书的主体内容是在我遇到很多困难的时期里思考并且最终得以完成的。它的出版除了一定的学术意义之外,还具有纪念意义。
     



  • 前言/1

    第一章刘易斯模型适用性考察/1
    一、为什么要考察刘易斯模型的适用性/1
    二、刘易斯模型针对的资本主义部门/2
    三、刘易斯模型大致适用于地主所有制/5
    四、自耕农制度:刘易斯考虑过的情形/7
    五、自耕农制度:刘易斯未曾考虑的情形/10
    六、若干经验事实/13
    七、结论与展望/15


    第二章经济发展转折点理论与东亚经验证据批评性考察/20
    一、导言/20
    二、相关理论与概念/22
    三、东亚经验证据/27
    四、关键假设批评/34
    五、结语/39

    第三章劳动力流动理论与评论/46
    一、刘易斯模型及评论/47
    二、拉尼斯—费模型及评论/62
    三、乔根森模型及评论/72
    四、托达罗和哈里斯模型与评论/76
    五、新迁移经济学及评论/86
    六、南亮进准则及评论/95
    七、结论性评述/103

    第四章从资本约束到劳动约束/108
    一、引论/108
    二、假设与框架/111
    三、关于三个实际问题的说明/114
    四、扩展与补充/122
    五、结论性评述/127

    第五章多少工资才能触发劳动力流动/134
    一、古典命题与适用性评论/136
    二、新古典命题与适用性评论/140
    三、新劳动力流动经济学命题与适用性评论/143
    四、结论性评述/148

    第六章与劳动力流动理论相关的经验证据/155
    一、几个判断/155
    二、流动者的工资可以低于生存工资吗?/157
    三、访谈调查材料与分析/162
    四、总结与评论/172

    第七章劳动收入份额决定机制:一个微观模型/175
    一、导论/175
    二、基本模型/179
    三、工资率的作用/183
    四、改制与税负的作用/187
    五、模型扩展:利润分享机制的引入/190
    六、结论性评述/196

    第八章财政分权与税收超速增长/208
    一、引言/208
    二、定义与分解/209
    三、结果分析/212
    四、总结与展望/216

    第九章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多行业计算及其说明/220
    一、概念与思路/220
    二、计算结果/222
    三、制度因素的直接影响/225
    四、结语/226
     

版权所有(C)2023 开云网页版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43664号-2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68号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盗版举报 | 人才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