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书中心 > 教学用书 > 本科研究生 > 金融

资信评级-朱荣恩

丛书名:信用管理系列教材
著(译)者:朱荣恩
资源下载:无资源下载
责任编辑:张美芳
字       数:362千字
开       本:16 开
印       张:18
出版版次:1-1
出版年份:2006-09-01
书       号:7-81098-709-7/F.655
纸书定价:29.00元   教师会员可用500积分申请样书

目前,《信用管理系列教材》的首批六部作品已经陆续面世了。这些教材包括《信用管理学概论》、《企业与消费者信用管理》、《资信评级》、《信用风险管理》、《企业价值评估》、《金融计量学》。还有一些专题,比如信用经济学、信用管理软件与应用、信用法律法规、信用衍生产品等教材或教辅也正在酝酿之中。应该承认,本系列教材的

  • 目前,《信用管理系列教材》的首批六部作品已经陆续面世了。这些教材包括《信用管理学概论》、《企业与消费者信用管理》、《资信评级》、《信用风险管理》、《企业价值评估》、《金融计量学》。还有一些专题,比如信用经济学、信用管理软件与应用、信用法律法规、信用衍生产品等教材或教辅也正在酝酿之中。应该承认,本系列教材的写作和出版是我国信用管理学界的一种尝试,也是一项知识创新工程,参与编写的有我国著名的信用管理学者、著名高校的信用管理学教授,以及从事信用管理服务的业界专家。尽管作者们日常的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繁忙,但他们在接受任务、撰写和完成所有著作时,都怀着极大的热情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感谢这些信用管理学界和业界的专家学者们,正是他们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热情支持,才使这套系列教材能够如期完成。其次,我们还要特别感谢开云网页版的领导和编辑,没有他们的真诚帮助和督促,这套系列教材如期顺利地出版几乎是不可能的。最后,我们还要感谢读者们,他们可能是信用管理领域的理论工作者,也可能是在学的信用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还可能是工作在信用管理实践活动第一线的从业人员,希望本系列教材能够伴随着他们的共同体验和快乐分享,为我国信用管理事业的蓬勃发展添砖加瓦。 我国资信评级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20多年的发展,资信评级从无到有,逐步发展成为社会信用管理体系中一支重要的行业,其应用领域遍及银行、保险、证券、工商等方面。本人自上世纪90年代初即投身于资信评级事业,1992年组建上海财经大学校产之一的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公司成立14年来已在我国资信评级机构中名列前茅;1996年出版了我国资信评级领域较早的一本专著《资信评级》,对我国资信评级理论与实务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次我应邀担任上海财经大学信用管理专业教材之一《资信评级》的,希冀以多年的研究成果和实务经验,普及资信评级知识,培养资信评级人才,推动我国资信评级事业的发展。 本书分两编,共十三章。第一编是资信评级理论,包括第一章到第五章,介绍资信评级概述、资信评级的意义与其发挥作用的条件、资信评级的种类和程序、资信评级的原则和方法、资信评级报告与质量检验。第二编是资信评级实务,包括第六章至第十三章,介绍商业银行资信评级、保险公司和担保公司资信评级、证券公司资信评级、基金公司和基金资信评级、工商企业资信评级、债券资信评级、资产证券化资信评级和主权国家资信评级。 
  • 总序(1)
    前言(1)

    第一编 资信评级理论
    第一章 资信评级概述(3)
    第一节 信用与资信(3)
    一、信用概念的一般理解(3)
    二、资信的含义(4)
    第二节 资信评级的概念与特点(4)
    一、资信评级的基本概念(4)
    二、资信评级的特点(5)
    第三节 国际资信评级业概览(6)
    一、国外资信评级的产生和发展(6)
    二、一些国家的资信评级机构(9)
    三、国际资信评级机构简介(11)
    第四节 我国资信评级业概览(14)
    一、我国资信评级的产生和发展(14)
    二、我国资信评级业的基本状况(15)
    三、目前我国资信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建议(19)
    四、入世给中国资信评级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22) 本章小结(23)
    本章关键术语(23)
    本章思考题(23)
    本章练习题(23)

    第二章 资信评级的意义与其发挥作用的条件(24)
    第一节 资信评级的意义(24)
    一、资信评级对投资者的作用与意义(24)
    二、资信评级对债务发行者的作用与意义(28)
    三、资信评级对金融机构的意义(31)
    四、资信评级对监管者的意义(32)
    五、资信评级对企业日常经营的意义(33)
    六、资信评级对证券市场的作用——增进市场效率(34)
    第二节 资信评级发挥作用的条件(34)
    一、客观独立地位和专业胜任能力(35)
    二、公开的市场机制(35)
    三、政府对评级有选择的支持(36)
    四、发行公司信息披露及对信用知识的培训和普及(36) 本章小结(37)
    本章关键术语(37)
    本章思考题(38)
    本章练习题(38)

    第三章 资信评级的种类和程序(39)
    第一节 资信评级业务类别(39)
    一、根据评级覆盖的期间分类(39)
    二、根据评级对象分类(46)
    三、根据被评主体是否自愿接受评级分类(48)
    第二节 资信评级程序(48)
    一、制定评级要求(49)
    二、信用数据的采集(49)
    三、与管理层的广泛交流(50)
    四、评级委员会决定评级结果(51)
    五、通知受评公司(51)
    六、重审评级结果(51)
    七、公布评级结果(51)
    八、跟踪与每年复查(52)
    本章小结(53)
    本章关键术语(54)
    本章思考题(54)
    本章练习题(54)

    第四章 资信评级的原则与方法(55)
    第一节 资信评级的一般原则(55)
    一、对质的重视(55)
    二、对长期基本因素及其变化的研究(56)
    三、注重未来可能发生的违约风险(59)
    四、侧重于分析未来现金流量的因素(59)
    第二节 资信评级的因素分析方法(61)
    一、评价公司的真实现状(61)
    二、不同会计方法的处理(62)
    三、报告中数据的解释(63)
    四、评价真实价值的计算方法(68)
    五、预测公司的发展趋势(73)
    第三节 资信评级的模型分析方法(79)
    一、Z计分模型(80)
    二、线性识别模型(84)
    三、KMV模型(86)
    第四节 因素分析与模型分析的综合分析方法(88)
    一、类神经网络(88)
    二、模糊分析(89)
    本章小结(90)
    本章关键术语(90)
    本章思考题(90)
    本章练习题(91)
    第五章 资信评级报告与质量检验(92)
    第一节 资信评级报告(92)
    一、资信评级报告的作用与类型(92)
    二、我国的资信评级报告(93)
    三、国际资信评级报告(99)
    四、资信评级报告的使用(101)
    第二节 资信评级符号解读(103)
    一、长期资信评级的符号含义(104)
    二、短期债券的等级和符号含义(106)
    三、长期和短期资信等级的比较(107)
    第三节 资信评级质量的检验(109)
    一、违约率的概念(110)
    二、违约率研究的重要现实意义(110)
    三、违约率的计算(112)
    四、我国违约率计算的实践与效果比较(118)
    五、资信等级转移矩阵(121)
    本章小结(122)
    本章关键术语(123)
    本章思考题(123)
    本章练习题(123)

    第二编 资信评级实务
    第六章 商业银行资信评级(127)
    第一节 商业银行资信评级概述(127)
    一、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相结合(127)
    二、静态因素与动态因素相结合(127)
    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128)
    第二节 商业银行资信评级体系(129)
    一、外部因素分析(129)
    二、内部因素分析(130) 本章小结(135)
    本章关键术语(135)
    本章思考题(135)
    本章练习题(135)

    第七章 保险公司和担保公司资信评级(136)
    第一节 保险公司资信评级(136)
    一、保险公司评级概述(136)
    二、保险公司评级体系(138)
    第二节 担保公司资信评级(145)
    一、担保公司评级概述(145)
    二、担保公司评级体系(146) 本章小结(150)
    本章关键术语(151)
    本章思考题(151)
    本章练习题(151)
    第八章 证券公司资信评级(152)
    第一节 证券公司评级概述(152)
    一、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相结合(152)
    二、静态因素与动态因素相结合(152)
    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153)
    第二节 证券公司评级体系(154)
    一、个体评级(154)
    二、支持评级(158) 本章小结(158)
    本章关键术语(158)
    本章思考题(159)
    本章练习题(159)

    第九章 基金公司及基金资信评级(160)
    第一节 基金公司及基金评级的主要内容(160)
    一、基金公司信用评级(160)
    二、基金信用评级(160)
    三、评级的主要作用(161)

    第二节 国外基金评级的现状和常用方法(162)
    一、美国基金评级机构的发展状况(162)
    二、国外基金评级的主要方法及最新进展(163)
    第三节 我国基金公司及基金资信评级框架(168)
    一、评级的总体原则(168)
    二、评级框架(169)
    三、现行框架存在的不足(176)
    四、正确看待并运用基金评级结果(177)
    本章小结(178)
    本章关键术语(179)
    本章思考题(179)
    本章练习题(179)


    第十章 工商企业资信评级(180)
    第一节 工商企业资信评级概述(180)
    一、工商企业资信评级的概念及内涵(180)
    二、工商企业资信评级的基本要素 (181)
    三、工商企业资信评级分析框架(182)
    第二节 工商企业资信评级体系(183)
    一、企业外部因素分析(183)
    二、企业内部因素分析(184) 本章小结(187)
    本章关键术语(187)
    本章思考题(187)
    本章练习题(187)
    附录:上海市贷款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标准(2005版)(主干指标)(188)
    第十一章 债券资信评级(191)
    第一节 普通债券资信评级(191)
    一、普通债券评级概述(191)
    二、普通债券评级体系(193)
    第二节 短期融资券资信评级(205)
    一、短期融资券评级概述(205)
    二、短期融资券评级体系(206)
    第三节 可转换债券资信评级(211)
    一、可转换债券评级概述(211)
    二、可转换债券评级体系(212) 本章小结(216)
    本章关键术语(216)
    本章思考题(216)
    本章练习题(216)

    第十二章 资产证券化资信评级(217)
    第一节 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概念(217)
    一、资产证券化的定义(217)
    二、资产证券化的两种类型(218)
    三、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历史及其发展的原因(220)
    四、我国推行资产证券化的重要意义(223)
    五、资信评级在资产证券化市场中的作用(224)
    第二节 担保资产风险分析(224)
    一、评估担保资产的一般原则(224)
    二、消费贷款契约担保组合的信用风险分析(226)
    三、商业性债权资产担保组合的信用风险分析(232)
    四、市场价值资产证券化证券的担保资产风险分析(236)
    第三节 融资结构的风险分析(237)
    一、资金的混用(238)
    二、再投资问题(238)
    三、资产担保证券融资结构问题(238)
    第四节 资产证券化的国际与国内监管(243)
    一、国外的相关监管措施(243)
    二、从事资产证券化证券发行的专门融资机构(243)
    三、资产的实际出售(244)
    四、实体合并情况(244)
    五、法律的公平原则带来的问题(245)
    六、第三方的信用风险(247)
    七、我国相关的监管举措(249) 本章小结(250)
    本章关键术语(251)
    本章思考题(251)
    本章练习题(251)

    第十三章 主权国家资信评级(252)
    第一节 主权国家风险分析(252)
    一、主权国家级别和主权上限(253)
    二、主权国家资信等级的内涵(254)
    三、外币偿付风险基本分析(255)
    四、对外债务的界定(261)
    五、国家风险评分体系(264)
    六、预测结果(265)
    七、地方政府的评级(268)
    第二节 多边发展银行风险分析(270)
    一、资产的质量和优先债权人的地位(270)
    二、资金结构(271)
    三、财务政策(274)
    本章小结(276)
    本章关键术语(276)
    本章思考题(276)
    本章练习题(276)
    

版权所有(C)2023 开云网页版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43664号-2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68号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盗版举报 | 人才招聘